名人评价王屋山考录
王屋山是我的情人,每天思念和依偎。王屋是美女,让文化名人痴情交往。王屋山是座名山,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墨客游览王屋山,留下很多赞美的诗篇,流传着神密的故事,现从实选录。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曾来王屋山,写了上阳台贴:“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李白。”该帖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他还写了《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百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杜甫,唐代伟大诗人,曾来王屋山,写诗二首,其一五言诗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名山人家赞,福地语真传,气象乾坤上,根元宇宙先,国朝崇圣迹,道法普周全。”
白居易,唐代伟大诗人,在王屋山留下诗三篇。这里选其两篇,其一:“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昨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其二:“霜降山水清,王屋十月时。石泉碧漾漾,岩树红离离。朝为灵都游,暮有阳台期。飘然尘世外,鸾鹤如可追。”
黄庭坚,宋代诗人,游王屋时作诗一首:“王屋千霜老紫藤,扶公休沐对亲朋,异时驷马安车去,拄到天坛愿力能。”
元好问,金代诗人,游王屋写诗四首。其中一首云:“仙坛倒影风舞洲,一道云光插秦秋,也是天宫闲不得,海东移著海西头。”
葛洪,东晋时期,现江苏人,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曾游栖王屋山抱朴坪,著《抱朴子》,“有道者登王屋山修炼,必有山神助之。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王屋山。”
陶弘景,南朝名道,茅山宗派创始人,所著《真诰》中,称“王屋山为仙之别天,所谓阳台是也。”
司马承桢,茅山宗第四代宗师,河南温县人,盛唐时,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分别召见,命他在王屋选地形建阳台宫、紫微宫,唐玄宗派妹玉真公主从司马承桢学道,司马承桢写了《上清天宫地府经》,提出神仙洞府学说,把天下分为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王屋山是十大洞天之首,小有清虚之天。元代大学士许有任题的“天下第一洞天”在济渎庙内存。
李志常,元代丘处机的高徒,写的“总仙宫”三个大字端重雄伟,现存天坛山顶的石崖上,天坛山顶在元代改为“总仙宫”,是五岳四渎、十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各路神仙朝会之所。
《吕氏春秋》把王屋山列为九大名山之一(会稽、太山、王屋、首阳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
《山海经》中有王屋山沇水出焉(注:沇水是天坛山顶西的崖缝内有一水泉,叫太乙池,古称沇水)。
《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
沈括,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一书,根据初中历史第二册126页介绍,他考察太行山,见到许多贝壳和砾石,发出“苍桑巨变,海陆变迁”的结论,成为地球学、地貌学、地质地矿学的经典。据我考证,他考察的地方就是天坛山顶西边的砾石层,这是海底沉积物,是地球演化的见证,该砾石层可建立地质公园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对地质考古有浓厚的兴趣,自费2次考察。在1974年8月12日—9月25日,历时43天,1975年3月10日—4月17日,历时37天,两次对太行山进行考察,发现这样规模大的砾石层不多,其它地方很少,位置较低。奇特的是砾石层在王屋山的天坛峰顶上,海拔1715米,与“苍桑巨变,海陆变迁”的论断相一致。再则,当时全国各路神仙和名人都要到天坛山上朝拜,沈括是个知识丰富的科学家,大多旅游考察,不可能不来王屋山,王屋山是太行山脉,天坛山是王屋山的主峰,根据考证分析,沈括到过天坛山,看到海相沉积层,才发出科学论断。
老子,先秦时代道家创立者。天坛山顶东有老子祠,现存明代建筑,祠前有一碑,属明代嘉庆6年8月,碑文大意是:老子,姓李,名耳,河南鹿邑人,任东周守藏史,观周王室衰弱,辞官入王屋山修炼三年,骑青牛到西函谷关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后人建祠纪念。老子炼丹池离老子祠50米处,有池石砌,半园形面积约61平方米。老子在天坛山炼丹这个说法最早不知出于何处?我不敢相信,等以后考证后再确定信度。如果有误也是明代人的附会(明代碑记),现在民间流传有一句话,“紫气东来”发源于济源的王屋山。据说:老子到函谷关的前一天,关尹喜之在关上向东望到紫气,预兆有贵人到来,从那时到现在“紫气东来”人人皆知,很多家户大门上的题额就是“紫气东来”。就地理位置来说,天坛山在函谷关的东边,紫气预兆着吉祥、福运、灵气、神气,如果“紫气东来”指是从天坛山发出的,那么天坛山就是宝山和古人崇拜物了,再则从东边的大海到函谷关,没有再比天坛山高的山了,天坛山成了西边函谷关一个屏障,这个屏障有紫气,标志着王屋山人杰地灵。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三次来王屋山,写了《列子·汤问》,其中有一篇是《愚公移山》,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引用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全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建设新中国。愚公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而愚公精神的发源地就在王屋山,这是济源人民的骄傲。
2001年6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