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人文共融
翰墨光影同辉
桂林诗词文赋书画
印摄艺术合辑随谈
刘耀华(桂林)
当漓江的晨雾漫过象山水月,当古榕的根须垂拂宋城墙垣,桂林这座被时光浸润的山水之城,总在千年文脉与自然造化间书写着永恒的诗篇。值此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与桂林都市漓江诗书画社联合举办艺术合辑之际,我们以翰墨丹青为舟楫,邀您共溯这座城市的人文长河。
“桂林一半是山水,一半是人文”一一桂林市委李楚书记的深邃洞见,恰似一把解读城市基因的密钥。在这方“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灵秀之地,先贤们将文心刻入峰林,将诗情寄予烟波。自宋代黄庭坚系舟古榕之下,到郭沫若挥毫“榕树楼”匾额,从关帝庙的沧桑石础到榕荫亭的四季画卷,古南门建筑群犹如一部立体的城市年鉴,见证着八百年文脉的生生不息。
近年来,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秉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广聚人才、弘扬经典、共享美好”宗旨,在历史文脉的活化传承中开辟新径。我们既守护榕杉湖畔的千年石刻,也培育当代艺术的新生枝桠;既梳理古南门关帝庙的建筑密码,也构想文旅融合的创新图景。当摄影家的镜头定格烟雨峰林,当书法家的狼毫勾勒摩崖风骨,当画家的皴擦点染再现古城神韵,这座城市正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首次合辑收录的部分作品,恰似散落漓江两岸的文化珠玑。艺术家们以多元视角解构山水:书法作品里可见伏波山摩崖的气象,篆刻方寸间藏着靖江王府的纹章,水墨丹青中流淌着桃花江的月色,摄影镜头定格了逍遥楼檐角的云影。这些创作不仅是技艺的展陈,更是对“双轮驱动”理念的生动诠释——让山水滋养人文,以人文反哺山水。
站在古南门斑驳的城墙下,我们仿佛听见历史的跫音与时代的潮声在此交响。期待这期艺术合辑能成为一扇文化之窗,让世界看见桂林山水之外的文心墨韵,让传统经典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当游客漫步未来建成的榕荫文化长廊时,或许能在某个展柜前驻足,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触摸到桂林城市灵魂的温热脉动。


古南门榕树楼赋五章
——桂林双轮驱动理念的千年回响
刘耀华(桂林)
一.概念篇
夫古南门者,踞榕杉之畔,枕两江四湖之胜,揽千年双璧之辉。其始肇于唐武德四年,李靖平岭南而筑城守,遂为唐城之南钥;历宋元明清,岿然独存,今乃“半壁山水半壁人文”之实证也。至若榕树楼者,依城门而峙,与古榕交辉,荫蔽一方,文脉绵延,实为八桂人文之渊薮。昔黄庭坚系舟题咏,今沫若挥毫留痕,恰应李楚公“山水人文双轮并驱”之宏旨。
二.溯源篇
遥想李靖挥戈,岭南既定,城垣初立,南门巍峨。及至赵宋,门名“德”,守一城之安宁;元明迭变,城墙尽拆,唯此门独存。明人周于德尝记:“榕树门者,唐宋故城之南门也。”门楼屡毁屡建,抗战时楼宇倾颓,然石栏雕砌犹存明制,沧桑不改其骨。尤可道者,桂林市文促会秉承“聚贤弘典”之志,于癸卯仲夏重启门庭,红歌不时,讲学连筵,诚如袁绪祥公所谋——欲率诸贤谋士、市民俊彥精英,筑台众唱,出钱使力,拟将榕荫古道区域,打造成商旅辐辏,珍馐美馔诱客,文脉相生赓续,繁华闹市之廊也。
三.营造篇
城门以砖石砌筑,高五丈余,长三十九步,厚若磐石。圆拱门洞纳凉风,石墩列坐憩游人。门内旧楼单檐歇山,木构砖叠,虽为战后重建,然石栏雕镂犹存明韵,古朴庄严。更有榕树参天,根盘门侧,冠覆如云。清人朱树德绘“续八景”,列“榕城古荫”其间,今古树高逾十八米,荫蔽三十二丈,五百年虬枝苍劲,与城门共成“树抱石,石映门”之奇观。忆昔稚子忧其凋零,上书疾呼,遂开水泥以通根气,引气根以固其本,恰似桂林护文脉而开新境,终使古榕复荣,荫庇后世。
四.人文篇
至若关帝庙肃穆,榕荫亭玲珑,黄公系舟碑碣犹在,沫若题匾墨香未散。游人憩于石墩,恍见陆羽烹茶;学者论于楼前,似闻山谷吟诵。尤可期者,文促会欲连散落珠玉,辟研学之径:自榕杉湖波至古门石阶,自唐宋碑碣至民国商铺,使商肆接文脉而兴,美食因典故而盛,诚如唐氏市民所言:“穿千年门洞,如步时光之隧,半城山水半城人文,尽在襟袖间。”
五.结尾语
嗟乎!此门非独砖石之垒,实乃时空之钥。承唐风宋雨以载道,历战火新生而弥坚。今以开放之姿,纳四海宾朋:稚子嬉于榕下,写生者摹其苍劲,摄影家捕其光影,而城楼檐角铜铃随风,犹奏“山水人文交响曲”,如袁公执规划之笔,与山谷道人共谱山水人文协奏曲”。千年门洞如鉴,既照见郭公“胜迹彰文明”之题咏,更折射袁公“商旅彰文脉”之新章。所谓双轮并驱者,于斯楼尽得风流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