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构造和动能
一、引子
卢化南河南大学毕业,在市文物队工作至今。1966年,在我上初中二年级时,从收音机中听到河北邢台发生地震,周总理亲自去指挥救灾,第一次听到我们的大地会发生震动。听老年人讲:“大地是老鳖驮着的,老鳖一动,大地就地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科学文化的提高,不再相信大地是老鳖驮着的神话。高中毕业后,看到家乡有很多高山大川,老人们常说:“山下面有金马驹,金公鸡,金蟾的传说。”我尽管觉得好笑,但判断山下肯定有矿物,如果把这些宝藏开发出来,既造福社会,又有经济效益。可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就立志学习《地质学》,在学地质学中,知道在太阳系中,除了九大行星和他们的卫星外,还有几千个直径1-800公里的小行星,就想:天上有这么多星星,地上有这么多地震,星星和地球按相冲合时发生的地震和现在全球地震记录资料基本上相符合。一年中上万次的小震、三五次的大震,一次左右的大震,这是巧合还是规律?通过多年分析,每年大致基本相同。为了证实这个规律,多次到县图书馆、科委、地质二队等单位借书,请教专家,自学了地质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天文学、考古学、板块运动学、地貌学、地磁学、地矿学、古生物学等一系列专业书籍。1976年唐山地震后12天,我自费前去考察,途中到邢台观看,目睹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决心攻克地震预报难关,使人类尽量少受损失。从1970年至今,我除了本职工作(会计、劳动、教师)外,一直处于探讨地震这个行业里。“我认为,地震有周期性,24~27年;地球纬度60。以上地区不会发生地震;月亮、太阳、金星、木星等星球上也会发生震动。”
1990年9月20日,美国“麦哲论”号探测器拍摄到“金星上面存在着震动断层”;1992年7月14日美国地质大学诺维奇教授发现“地震能量在全球转移,周期20~30年”;日美等科学家用电磁波预测地震;1992年8月15日,张健仁教授通过南级考察写了“南极无地震之谜”;陈德玉于1992年10月15日总结了地震活动从北向南和从南向北活动的迁移性。2000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英美科学家观测到“太阳上发生震动的消息”,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我的论文推理的准确性,天文学是一门综合科学,和很多学科有联系,为了使天文学为地震服务,现在我把这篇论文给大家宣读一下,使大家了解我的学术观点:“天体运动诱发地震”。
二、考证分析
各种星球在宇宙中运行,有一定的规律,涉及地球表面,频频发生地震给们造成重大灾害。为了研究和对付地震灾害,结合几千年的历史资料和古人研究成果,把地震学科向前推进一步,揭示天体运行和地震的关系,由17世纪的“板块运动”学说,到19世纪的“应力释放”学说,发展到现在的“天体引力诱发地震”学说。
世界上每年大约有二十多次大的地震发生,据考古统计,全球7级以上地震有据可查的有57481次,中国也是多震国家,也是记录地震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公元前780前,周幽王二年,在陕西岐山发生的地震被记录下来,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中国发生有记录的6级以上地震769次,通过这些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方,发现一些地震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防震救灾有一定意义。
我把地震的地点放在地球仪上,1977年,1978年,1979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次数按顺序连接起来,发现地球的南北60。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大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由于地球在公转中和赤道的倾斜角是23.5。,环太洋和地中海地区正和太阳对应,形成一个公转赤道,这正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离心力和向心力连接点,这个点的两边(穿过地球)发生地震,这里容易发生地震的内外因素是什么呢?
通过5万多次地震材料分析:地震的内因是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所组成,地核代表了地球的大部分质量,沉侵在地幔中,吸附着地壳按公转轨道运动和自转,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核处于中间状态,当太阳、地球和其它星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作用在地球上的引力增大,迫使地核偏向移动,在移动中,要挤过一部分岩浆,同时又有一部分岩浆在落差的压力下来补充地核所占的空间,在岩浆流动中产生一个力,这个力起初都向空间的方向运动,在岩浆补满空间后,这个力(惯性动能的总称)有剩余,使岩浆折回冲起,发生顶头峰,像火车碰头一样,后边的惯性促使车头抬起,这个顶头峰的力量很大,冲击地壳,迫使地壳局部运动,这就是地震的动力,由于这种动力的产生便发生了地震,如图所示。
这个现象可以用任何物体出露液面或沉入液体,都可以看到,这种动力产生的地震破坏性很大,世界上1.5级以上的地震大部分是由这个原因引起的。相应的地球上的气潮、汛潮、固体潮也由引力而产生。
再一种是地核在运动中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冲破地质的薄弱结构推动地壳运动,也发生地震,这就是现代一部分学者说的“应力释放”问题,这实际是地核运动的不平衡多余的能量所致。另外,火山喷发、水库压力......
卢化南
198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