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鸣则明》一书结朿语:以卢华南为例说名人留声
我写的《该鸣则明》一书稿已校对好,不久就可出版和读者见面,前言序是邀请卢华南先生写的,是粗略介绍这本书文章的内容。后记是我则以卢华南为例,说名人对社会贡献留声存迹问题,谈一下人间的真情。
卢华南是济源名人。几十年来在济源这块地方耕耘,也在济源周边引起了轰动,是名人。在河南因为写了《话说济源》六十九集电视剧,全面地介绍了济源,省有关方面领导与济源接洽,也成了省名人。他给国家、联合国去信,说明他的科技创新成果,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因此,也成了国家和世界的名人
有人认为,卢华南过去是考古工作队队员,没当过市县X大、政X1代表,没有钱,不能在河南呼风唤雨,甚至也不能在济源这个小地方敲敲响响,他算什么名人?
其实,他们不知道,卢华南就是凭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地在考古、发掘历史文化,有了初始的名声。退休前后又坚持不懈地注重调查,在强国富民方面的工作不足,积极向政府呼吁,给领导提谏言、建议,赢得了民众的好感,而继续有些名气。他有做工作坚持不懈的毅力,敢于说出心中所想的优点,虽没有多厚的文化积淀,但有一股积极负责的精神。
名人是这样产生的,平民百姓不是看你有没有钱,不看你能不能在台上吆喝,就看你干不干事。你干事了,干得多了,群众就服你,就认为你是名人。他过去做了很多考古文化工作,对济源的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有不小的贡献,现在还继续为群众、为民生改善呼号,群众就热爱他。原来的县市领导对卢华南都有很好的评价,历届书X、市长、人XX任、政XXX都多次和他见面,予以鼓励。现在他已退休了,到了该偃旗息鼓,享受晚年时候了,孩子在广东惠州也离不开他,他就住在广东惠州,帮儿子带孩子,颐养晚年。
他虽然退了,该休息了,可他的思想还在火线上,还抽时间写些小文章,把自己希望的、看到的、心中想起的,向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提出来。己提了2000余项,涉及国家建设、百姓呼声存在的问题,希望推动社会进步,是X的侦察兵,是不要报酬的义务员,大多经过领导决策见了成效。这种“明知夕阳晚,努力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值得所有退休领导和老同志学习。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一个老党员,想为社会贡献余热,精神可嘉,态度可赞,急迫心情也可以理解。
卢华南是个老实人、热心人、想退而不休,想看到济源更加辉煌的明天。他害怕济源工作有差迟,害怕济源发展与外地有差距,就提出了很多谏言、建议,这好心、好意不给予大的支持是说不过去的。
退休不退志,人下台精神不下台,是革命事业的要求,无论在哪里都应该支持这种精神。但是,老同志到了一定年龄,必竟是精神、精力有差迟,看问题好用老眼光,想问题老用老思想,提谏言、建议爱好讲老原则。这就容易出现与时代节拍不和谐的问题,说话易与当前的某些要求,出现不谐的声调。
因此,少讲,不讲,想好再讲,真不行问问别人,知道怎么讲再讲,是少犯错误的要求。这不是领导不希望说话,而是老同志说话,往往出现驴头不对马嘴的问题。老同志思想落伍的客观存在,要求他们得想好再说。老同志要是真支持不住了,讲一点,错误也犯不到哪,只要不仿大碍就行。为了防止出现大碍,老同志就应该多学习新政策、了解新形势,看看报纸,平心静气地多用现行文件精神,替换自己的固有思想。
我听说有的老干部过去当过县市领导,因为退休时间长了,学习少了,思想跟不上形势,也因为当领导时间长了,领导的架子还没有完全放下来,就根据自己的老想法评判当前形势,发了些牢骚,影响了在位同志的情绪,结果受了领导批评。
人老了,脸皮也老了,常言说“官打民不羞”,领导的批评是爱护,是关心,批评几次也不算什么。但这毕竟是犯了错误,是发了与发展不谐和的声。这是老同志都应该注意的教训。我想,华南同志不是傻子,也会想到这一点。
有的同志对华南不分场合,不分人,不理解他的好意,都可领一份红利等,就在网上发表不谐言论,造成了现在的领导好像不工作,不关心民生,领X心中有气,可以理解。他老了,思想固执了,落后于现在形势了。政X1部门也没有找过老同志开会、学习文件,老同志说话弄不清东西南北。以后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在家多看看孩子,对老同志关心家庭也有好处,同志们的批评是爱护,是关心。华南应该理解:网,既是好东西,又是孬东西。
有利的东西能发出来,网就是个好东西;不利、不和谐的东西发出来,形成不好影响,网就是孬东西。我们发的东西再好,也抵不上XX思的《共XX宣言》,抵不上XXX的《在七X人X乄X1会上的讲话》,何必为在网上发言说话,得罪人却乐而不彼呢?
老同志都不好吹喇叭,不能苛求他们吹喇叭,只要他不搞邪门歪道,就可等闲视之。对卢华南来说,应该理解古人说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没几“年”。我们有贡献,是过去,现在我们退休了,评判现在不是我们的责任。马XX、XX斯、列X、XX林、XXX都已谢世多年,无产阶级革命的大幕,不是还没有拉上嘛,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戏剧不是还在唱嘛。
济源过去有卢华南助力推进是好事,没有卢华南助力,工作也没有停下来,也在蓬蓬勃勃地发展。一颗流星划过天空,人们看见了都会说“看,那颗星星多亮”,那颗流星过去了,人们不会永远把目光定在这颗流星上。河外星系天熊座,不断有流星雨的天体盛景不断发生,也没有听说谁白天黑夜盯着看。我们知道流星不是恒星,也没人抱怨流星为什么不是恒星,就是流星是一瞬的事情。
名人之所以“名”,就是出现了一点、一些、一会响声,不是挽救国家危亡的“名人”,不是拯救民众的“名人”的人,他们也都是流星。就是千百万流星在天也是流星雨,是在人们思想上的简单一瞬。流星不会抱怨人们咋不记得他,名人也不必抱怨人们忘却他。
XX在水晶棺里,我们忘记他了吗?没有!是我们自己没有忘记他。XXX说他的缺点像“维吾尔族姑娘头上的辫子”有很多,现在看起来他的缺点,也不是维吾尔姑娘头上的辫子,而是像“小芳”头上的又黑又长的两条辫子。他有缺点,人们不会忘记他,还记得他。就因为他是“名人”。
春秋时期中国有个老人,叫老聃,他写了一本书,叫《道德经》,是数千年来中国思想家、政治家都拼命想弄懂,而到现在还没有几个人弄懂的书。世界上也不知多少人研究它,想弄通它,可是除了马、恩、列、毛这些革命先驱以外,其余那些人尽管都是惊动世界的名人,但在老聃的《道德经》面前,都还是吸着奶穗的婴儿,扑翻一辈眼也弄不通老聃《道德经》的第一章第一句话:“道,可道,无常道;名,可名,无常名”。他们尽管在那里,一边手抓尿泥甩瓦屋,一边吹嘘领会了一切,不还是弄不清,应该遵循大自然规律,不应该自以为是,却常常自以为是吗?
电视剧《三国演义》最后有句歌词很值得思忖:“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都付笑谈中”的难道都是别人?也包括我们这些被大浪冲上岸的碎末?因此,不要老是惦记历史的昨天,还要想到历史的明天。这批碎末冲下去了,又有一批碎末冲上来了,周而复始,只要大河不息,“碎末”就永远上来、下去,下去,上来。与其惋惜于随水而下,何如看看还有“碎末”随水而上岸?历史教训了多少人了,不是还有很多人,不懂得自己就是一星点“碎末”吗?
卢华南为济源做出了贡献,办了不少好事,让好些济源人,认识了济源的历史文化厚重,他的26本书留在济源和外地人手中很多,给人有不少的启示和教育。不少人来济源,就是看了他的书,在网上看了他的文章,想来济源猫猫、看看。人生在世,留名百姓中,足矣!何必争着“照汗青”?何必费尽心力做“常明星”?他的谏言、建议收到了效果,群众也感谢他就行了。别在乎什么重视不重视。
卢华南是济源发展历史上的一朵浪花;浪花出现在济源发展历史的大河中。融于大河中,是浪花的归宿,做济源的老百姓也是卢华南的归宿。大海、大河中有哪朵浪花是永远绚丽在天的?卢华南是这样,一般干部是这样,那些想出人头地的名人也是这样。
长留天地间的是事业,不是人。干一番事业,留一句名声,像一颗流星划过天空,只是一瞬间的事。坦诚的历史用客观的规律,告诉一代又一代人:不要计较身后。你还计较什么呢。
这是《该鸣则明》的最后一篇为结
崔云恒
20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