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 名家名著
碑林寻真,墨魂重光
《金熙长临碑字帖丛书》荐读
十八载林泉淬炼,金熙长先生携《临碑字帖丛书》重磅归来。
这不仅是一部字帖,更是一场颠覆性的书法寻真之旅。丛书以“还原古碑未刻时”为圭臬,破译千年石刻密码,直抵书丹者挥毫刹那的生命律动。
金氏以深厚学养自设“书源、时代、书风、心境”四重门槛,运用“三位一体”考据法,复活碑文神韵,其考识成果远超前人。独创“真阳笔法”,于线条间演绎阴阳太极,追求雄浑豪迈与山林清气,是对匠气书风的美学救赎。“三重临摹法”阶梯递进,打通书体壁垒,引导学人由形入神,从“楷从隶出”等实践中体悟书学真谛。
超越技法,丛书更承载文化基因重塑之志。金熙长倡导“写大字立大志”,以“清、远、沉、亮”四品书风涵养人格,融儒释道精神于笔墨,使书法升华为修心载道。此丛书将冰冷碑刻还原为可呼吸的生命体,是书法教育的范式革新,更是重续中华美学基因的弘毅之作。其力虽微,其志深远,值得每一位书道求索者珍藏体悟。
(编者)
碑林寻真:《金熙长临碑字帖丛书》与书法教育的范式革新
在深圳特区初创的风云年代,金熙长(原名金龙)曾是书坛的拓荒者——八十年代初任中大书法社社长,后在香港中大举办个展,九十年代初在深圳大学中文系开设《大学书法》课程……然而盛名之下,他却选择隐入山林十八载,闭关研磨碑帖。而今问世的《金熙长临碑字帖丛书》(计划百册),正是这段修行结出的硕果。这套以“还原古碑未刻时”为核心理念的巨著,不仅颠覆了传统碑帖教学模式,更在当代书坛掀起一场静默的革命。
一、破壁:
从石刻拓片到笔墨原境
历代碑帖出版多翻印原碑拓片,然历经风化侵蚀,原石早已神韵凋零。更甚者,电脑修复等技术滥用使碑刻“面目全非”。金熙长直指此弊,提出“还原古碑未刻时”的创见——追溯书丹者挥毫瞬间的生命律动。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自设四重门槛:
书源高远正宗:
以商周金文为宗,以两汉摩崖为体,以张芝索皇为友,以两朝名碑为宾。提倡对着汉隶帖而写楷书,主张学草书不要千篇一律学二王,而从汉隶汉简化行草。
时代精神溯源:
临古碑名帖,必研其时代历史人文民风,如写汉隶须如何思量两汉历史文化,再如何气象两汉摩崖石刻;
书风规律解构:
将碑刻分为“风”(民间墓志的野逸)、“雅”(庙堂碑刻的端方)、“颂”(摩崖石刻的庄严)三类,剖析其笔法基因;
创作者心境体察:
主张“今人能为古人事,书者当知作者心。”如临《瘗鹤铭》时,就得揣摩作者陶弘景当时的心。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及学术主张,再入作者修真之境,方得仙家玄机与意趣,重现“未入石”前的笔墨气韵。
这种“三位一体”的考据法,使《石墙村村碣》等古碑的残缺文字得以补全,金氏考识字数较清人增加25%,让沉睡的碑文重焕生机。
二、真阳:
笔锋下的美学救赎
面对当下书法教育中匠气弥漫、创新匮乏的困境,金熙长以“真阳笔法”开出解方。这种笔法崇尚雄浑豪迈之气,追求线条中的阴阳辩证:
笔中有太极:
临《瘗鹤铭》“微”字双人旁,一撇向下取势,一撇抱圆向上,暗含阴阳互济;
线藏刚柔变:
“岁”字戈钩似曲还直,如屋漏痕般凝重而自然;
墨显仙家气:
其自撰联“天覆地载,日转星移”,以篆籀笔意写榜书,浑朴中透出山林清气,彻底跳脱“展览体”的浮华窠臼。
他痛陈:“教孩童将字写死,实乃误人之举”,真阳笔法正是对僵化技法的美学反叛——用激荡的线条唤醒创造本能。
三、阶梯:
三重临摹教学法的革新
丛书独创“分阶临摹体系”,以《瘗鹤铭》为例:
初级版:
弱化剥蚀痕迹,明晰结构,为初学者筑基;
中级版:
保留金石趣味,引导进阶者体味刀笔交融;
高级版:
以道家真阳笔法写仙家气象,追求“仿佛仙真,浮翔词侣”之境。
此法打破“一碑一临”传统,更将汉隶与楷书打通——临《衡方碑》时以隶法化楷书,结体古厚而峻宕,实践“楷从隶出”的书学主张。学者可沿此阶梯,从形似走向神遇。
四、问道:
笔墨中的文化基因重塑
金熙长的终极抱负,在于以碑学涵养人格。他呼吁青少年“写大字立大志”,用长锋羊毫临习《西狭颂》等汉摩崖三颂,在提按顿挫中养成“厚朴宽博的胸怀”。其书风“清、远、沉、亮”四品,恰是文化精神的视觉转译:
清者洗俗:
如“半瓯清茗洗俗尘”线条空灵,涤尽功利心;
远者怀古:
《金熙长积玉桥考临》临作取法篆籀,重现南北朝高古气象;
沉者载道:
《金熙长临霍扬碑》榜书对联“金英玉质”如沙里锥画,静穆中蕴藏雄力;
亮者通神:
金熙长仙家书法《许长史碑》《姚伯多碑》真阳飞白,照见“形简意赅”的道法高简。
当儒家风雅、道家真阳、佛家空灵在笔墨中和解,书法便从技艺升华为“修心载道”的修行。
十八年林泉淬炼,五十册煌煌巨帙。金熙长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孤诣,将百种古碑还原为流动的笔墨课堂。这套丛书的价值远超技法传承——它让碑刻从博物馆的标本变回可呼吸的生命体,更以“真阳”笔锋刺破当代书法的浮靡迷雾。当学书者透过字帖触摸到陶弘景书丹时的仙逸、汉隶刻石者的豪迈,中华美学的基因便在此刻完成隔空重续。此乃真正的“书法教育救赎”,其力虽微,其志弘毅。
结束语:
向天地太极问书道
在自然断裂的时代,当书法失去山林气,我们该向隐士书家学什么?
当书斋四壁成为当代书家难以逾越的藩篱,书法便悄然褪去了那层源自山川草木的灵光。技法在临摹中日益精熟,作品却渐失生命律动,沦为闭门造车的苍白符号。而隐士金熙长,十八载山居问道,以其笔下山林气的沛然生机,为这困局投下了一道澄澈光亮——书法之道,不仅须叩问古人法帖,更需向天地浩荡与太极幽微处求索。
金熙长的隐逸,非消极避世,乃是一场与天地气息相吞吐的深度修行。五桂山静穆、龙虎山灵秀、天台山巍然,这些自然气象皆化为其笔底波澜。其线条如穿林清风般自在流转,似风竹摇曳般柔韧洒脱,若山涧溪流般生机盎然。他的作品因此氤氲着一种独特“山林气”——高古、旷达而灵动,迥异于室内匠气之作的僵滞枯索。
当代书艺之困,根在过度沉溺字帖与技法迷障。书法本该是情感与自然感悟的共振,如今却沦为机械复刻。作品失魂落魄,难以撼动人心。更可悲者,与自然的割裂使书者目光如豆,思路僵化,在传统桎梏中挣扎,个人风格之芽难以破土。
金氏书学思想的核心,正在“天地”与“太极”的辩证体悟。天地者,自然之大象,蕴藏无限形神与磅礴力量;太极者,宇宙内在生生不息的律动与阴阳和谐之道。金熙长深谙此理,其“真阳笔法”临《瘗鹤铭》等仙家碑刻,便志在追摹那未入石前、笔意流动的生命气韵,线条如“屋漏痕”般浑朴苍茫,正是自然伟力与书法艺术的天成妙合。这并非孤例,古贤早已开此道门:怀素仰观夏云奇峰而得草书诡谲之势,颜真卿凝视屋漏痕痕而悟笔力沉雄含蓄之秘。自然之形、势、力,与书法之线、构、气,本有冥冥通感。
向金熙长问道,当从“天地”与“太极”双轨并进:
向天地问道: 勇敢走出书斋樊笼,投身造化怀抱。非止观山水之形,更要谛听天籁,感受山川吐纳之息,将宇宙大美内化为笔底波澜。
向太极问道: 在喧嚣中守持内在静气,潜心涵泳书艺真髓。以澄明之心,体察万物内在阴阳生克、流转不息的“太极”韵律,使笔下线条成为生命节奏的流淌。于技法层面,可汲取自然万象之形神力量,创生更具生命张力的线条语言;于结字谋篇,则效法天地和谐平衡之道,营构气韵生动的整体意境。
当书法失却山林气,不仅是艺术灵光的消隐,更是我们精神血脉与自然母体的一次危险断裂。金熙长山居十八载的孤寂墨痕,如暗夜明灯,照亮了一条回归之路——唯有重新向天地俯仰,向太极沉潜,让书法在宇宙的呼吸与生命的律动中重新扎根,这门古老艺术方能挣脱匠气枷锁,焕发其本有的、与造化同辉的永恒生机。
此即金熙长馈赠于断裂时代的真义:在叩响古人门环之后,唯有再向天地浩渺与太极玄微处深深问询,墨痕方能真正接通那万古不磨的生命本源。
(编者)
本期编辑:善恒 玉慈
图片提供:尚慈
策划设计:刘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