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谛听笔墨间的金石回响
在视觉主导的艺术鉴赏中,嶺南香山书家善应先生评金熙长先生以其独创的“篆籀笔法”及“金气石气”论,开辟了一条以“耳”赏书的美学新径。本文深入剖析了金氏理论的核心:书法不仅是字形之美,更是力透纸背的“金石交响”。金熙长先生主张“若用眼观终难懂,耳处辨书方得知”,其笔下线条的提按顿挫、墨色的枯润聚散,皆可化为熔金铸铜的激越轰鸣、风雨剥蚀的岁月低语。这种超越视觉藩篱,调动听觉通感去体悟书法内在生命律动与历史沉淀的独特方式,揭示了传统笔墨中深沉厚重的文化伟力与不朽魂魄,为当代书艺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振聋发聩的强音,引领我们向幽深浑厚的金石本源处倾听、掘进。
(编者)
若用眼观终难懂,耳处辨字方得知:评金熙长金气石气论与篆籀笔法
文:善应
拜读《金熙长心解什么是篆籀笔法》一文,如聆黄钟大吕,其声久久回荡于灵台。金师所阐释的篆籀笔法七重境界,非止于视觉图谱,更是一曲沉郁顿挫、直抵心魄的“金石交响”。先生钩沉千年书史幽微,更以如椽巨笔,在时光长卷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劈开一条通往雄浑朴茂的崭新通途,为当代书论注入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他以篆籀之笔写意人生,守护的,正是那穿越时空、深沉厚重的文化血脉与不朽精魂。
金师篆籀笔法理论之核心,在于对“金石器”七重境界的深刻体悟与精妙化现。如题图诗作,其笔下书法,绝非仅止于字形结构的平面经营,而是将柔毫淬炼为刻刀,令宣纸化作钟鼎碑石——每一次提按顿挫,皆是心力的“敲击”,于无声处“撞击”出斑驳淋漓、震人心魄的“金石感”。他善驭长锋羊毫,行笔以中锋为主,笔力千钧,如锥画沙,力透纸背,似有凿石铸铜之铿锵蕴于其间。墨色经营更是匠心独运,超脱均匀流滑之窠臼,刻意追求自然洇化与飞白之趣:浓重处如青铜锈蚀般层叠堆积,似熔铜浇铸时的凝重凝固之声;枯笔处似金属历经千年风雨剥蚀般苍茫,仿佛能听闻霜蚀冰泮、岁月剥落的簌簌微响。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破锋”、“飞白”,绝非技艺疏漏,实乃先生刻意为之的“天籁留痕”,旨在令宣纸之上重现青铜铭文历经千载风霜后特有的斑驳肌理、厚重质感与苍古意韵,并唤醒潜藏其间的历史回声。文中所举“西”字之峻拔如斧凿、“雲”字之舒卷含氤氲、“也壬辰”之古拙藏机趣、“鹤寿”之雍容蕴沧桑,正是此般“可视可听”之境界的淋漓展现。
尤为振聋发聩者,乃金师于“书法金气论”中所揭示的“若用眼观终难懂,耳处辨书方得知”之卓见。此论实为理解其篆籀美学的锁钥。世人观书,多囿于形貌皮相,追逐流美精巧,然金师笔下所勃发的“金气”(青铜器之刚健、光芒、不朽)与“石气”(碑碣之浑朴、沧桑、劫痕),其精髓已远超视觉表象的藩篱。金气之象,乃青铜初铸时熔金流火的激越轰鸣,是礼乐钟鼎余韵未绝的庄严回响;石气之劫,则是风雨剥啄、时光磨砺留下的幽深叹息,是碑石沉默千年所承载的历史低语。
这些由笔底生成的“金石之韵”,其内在的生命律动、力量迸发与时间沉淀的轨迹,唯有调动“听觉”的灵犀去感知、去谛听,方能真正心领神会。当眼观其形,只见线条之舞;而以耳入其境,则可闻笔锋与纸面摩擦如刻刀入石的“沙沙”砥砺,可感墨渖聚散如铜液凝结时的“滋滋”微吟,可辨飞白枯笔处如风蚀霜侵的“瑟瑟”幽鸣。金师篆籀笔法所营造的,正是一个由视觉触发、却需听觉共鸣方能全息沉浸的“声音场域”。故曰:仅以目视,所得者形骸;辅以耳闻,所悟者乃其精魄神韵,是那回荡于笔墨之间的千古跫音。
金师的篆籀笔法,灵动地将这七重天机化入创作血脉。其线条绝非一味平匀迟涩,而是在千钧凝重中蕴藉勃然不可遏之动势,书写出如金石撞击般铿锵的节奏与悠远绵长的韵律,仿佛笔锋行走处自有黄钟大吕之声相随。同时,先生大胆突破陈规,字形结构奇崛多变:或修长如孤峰峙立,或略扁如古磐卧地,忽而倾侧生险绝之姿,忽而开张显宏阔之势,重心沉稳下移如根植厚土,左右参差错落似星汉列张。虽乍看仿佛失衡欲坠,实则内含泰山磐石般的沉雄定力,于险绝中求衡稳,于动荡中寓永恒,焕发出强烈而独特的个人风神,如一段跌宕起伏却气韵贯通的古老乐章。
金师的篆籀笔法理论,更是一种超越纯粹技巧藩篱的“以书载道”。其理论高度之达成,源于毕生痴迷于碑版金石之学的深厚积淀。他以天地万象为宗师,临遍历代名碑法帖,深悟古人精髓,孜孜以求的不仅是形似,更是还原古碑“未刻时”那股充盈于天地间的苍茫古意与浑元之气。同时,先生更将浸润儒释道经典的深邃智慧融入毫端,从中汲取那原始朴茂、生生不息的生命线条力量。他将千古之韵熔铸于胸臆,再以己意全新创化,绝非机械模仿与简单复制,而是一次次与古贤灵魂深度对话后的精神升华与艺术结晶。
金熙长先生所揭示的篆籀笔法“金气四象”与“石气之劫”,如长虹贯日,照亮书艺之迷途。当世人为前路彷徨、心浮气躁之际,先生却在金石的幽深肌理与永恒沉默中,寻得了文化自信的磐石根基与不朽魂魄。他以刚健雄浑之笔力,为在时代风雨中飘摇的传统注入了坚实的脊梁。那笔底波澜所深蕴的,正是永恒不灭的文化伟力,如同青铜重器在历史暗夜中发出的深沉回响,震古烁今,启示吾辈:唯有屏息凝神,以耳倾听,向传统最幽深、最浑厚的金石本源处掘进,方能涌出滋养艺术新生的不竭甘泉,让古老的篆籀之音,在当代依旧铿锵作响,回荡不息。
延伸阅读:
《什么是篆籀笔法?隐士新论,书坛异人!》
(金熙长书法:幽气若兰清音如至,雪山倚空冰壑照人)
(金熙长书自撰诗)
(金熙长榜书对联)
(金熙长书自撰联:梅兰竹菊皆吾友,书画琴棋亦可师)
(金熙长书赠友人联:同规天汉澈,守一海云深)
(金熙长榜书楷书对联)
编辑:善恒 善剑
图片:尚慈
策划:包玉慈 刘永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