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讨论:何谓篆籀笔法
编者按
解码篆籀笔法基因库
本文深入阐释金熙长先生“草从篆化,楷从隶出”的书学核心。
作者玉慈以亲历者视角,揭示金氏理论非简单溯源,而是以篆籀“金气四象”(清、远、沉、亮)为“书体基因库”,剖析书法演化的遗传密码。文章详述其“化临三阶”实践法(形临解剖、意临转译、化临重生),展现如何激活碑版基因进行当代转译,并批判展览体流弊,提出以篆籀中锋为“笔力疫苗”。
最终将笔法升华至“书道通天”的宇宙论境界,彰显金氏以金石为骨、玄理为魂,在传统基因库中重编程未来笔墨的宏阔视野。
(编者)
从金熙长的篆籀笔法谈他的“草从篆化,楷从隶出”
文/玉慈
乙巳仲夏,拜读金师熙长先生撰写的《解读篆籀笔法:青铜四象里藏着的雷鸣电语》与善应先生撰写的《用“耳”赏字!评金熙长金气石气论与篆籀笔法》二文,如闻琳琅振响,金师以金石为骨、玄理为魂的笔法体系,经善应先生阐发更显恢弘。然弟子随侍砚侧近十载,常为金师抄录其手稿文章,曾闻师言:“篆籀非止刀痕,实乃书体中锋之基因库。”今试以师尊日常教诲为钥,解其“草从篆化,楷从隶出”之论,冀为金氏书学再添一注。
一、理论根柢:篆籀笔法为书体基因重组之基
金师立论,绝非简单溯源书体流变,而是以篆籀笔法为手术刀,剖开书法演化的遗传密码。他尝执《毛公鼎》拓本示我:“此非文字,乃青铜凝固的量子弦振!”鼎文中“受天有〞三字倾而不倒,恰似量子叠加态,这种未被后世技法污染的原始笔性,正是草书“古厚博大”的基因本源。
篆籀“金气四象”实为贯通书体的密钥:
清若洗月之中锋颤笔,在草书中化为冰裂纹般的飞白,在楷书中化为高山巨石;
远如《积玉桥残字》“凤”字末笔,似月华泻地,泠泠有声;
沉同雷音的笔力,源于锥画沙的垂直渗透;在《杨淮表纪》化临之作“孝”字反撇的千钧沉雄,墨色层叠若青铜锈蚀;
亮比电裂的转锋,则以180度绞笔在榜书《瘗鹤铭》“廼”字中迸射罡气,“鹤”字收笔的湛然弧光,照见元精破茧的刹那。
此四象熔铸“金石器”七境,使草书得篆之圆转内劲,楷书承隶之方拙开张,完成书体基因的跨时空重组。
二、化临三阶:从碑版解剖到笔墨重生
金师倡“化临”非为复古,实乃激活碑版基因的当代转译。其过程如炼丹,需经三重淬炼:
形临为解剖
初阶如庖丁解牛,剥离表象直取筋骨。临《汉少室石阙铭》“三日”二字时,金师以浓墨复刻篆书纵势,淡墨模拟石花剥蚀,疾笔若利刃破石,涩笔似钝刀徘徊,在纸帛复活汉代工匠运刀的“身体记忆”。
意临即转译
中阶注入个体生命体验。化临《杨淮表纪》“河”字,左半取篆书环转之韵,右“口”部以隶势左斜,将汉隶“老干枯柴”的线质基因,嫁接于楷书方正骨架。更以瓦当刮纸,令飞白处似“岩壁分泌碳酸钙泪珠”,使风化痕升华为主动美学。
化临乃重生
终阶完成基因突变。观金师《郙阁颂》集联:首幅隶书如“大地肺腑雷鸣”,至第四幅草书“翕扬”二字,篆籀中锋已蜕变为“禅意真阳”的飞动——隶书“蚕头燕尾”基因突变为草书“星槎坠渊”的笔断意连,在枯润交错间奏响“古厚朴拙与野逸”的交响。
三、当代突围:在展览体迷雾中重铸文化脊梁
当书坛沉溺于二王帖学纤秾之风,金师的理论如青铜剑劈开迷雾:
颠覆学草路径
金师摒弃从《兰亭序》入门的范式,命我等每日先临《毛公鼎》《石门颂》篆籀线质,再习草书。谓:“篆籀中锋乃笔力疫苗,专治展览体‘飘浮滑露尖’五病!”其草书《流水高山相爱慕》中,虽字势飞动,线条却如老藤盘石,正是汉隶“干净清亮”特质的基因表达。
重构古意美学
金师将“石气三劫”转化为当代笔墨语言:以裂痛笔法写榜书时,逆锋刮纸如“斧劈岩骨”;以蚀痒墨法作“鹤寿”二字,含醋喷纸令墨晕若“酸雨舔石”;以冻噤节奏书“六万”苍笔,三九悬腕于雪墙,冰纹墨迹似“共工呼出的寒气”。此种“不求讨好,逸抒己意”的书写,正是对功利化书风的祛魅。
四、书道通天:篆籀笔法的宇宙论升华
金师终将“草篆楷隶”之辨,升华为“书道即天道”的哲学体系。其仙家书法四境——
清在骨,飞白如太初冰篆,洗尽烟火气;
远在神,虚白留“元神往来之径”,《灵根毓玄圃》五字墨渖,恍见自由电子奔涌的费米海;
沉在质,中锋似地脉浑成,笔毫如星槎坠渊激起浑元真气;
亮在气,转锋若元精破茧,“幽”字丝部枯笔如电裂长空。
此四境构成“四象阵图”:从少阴(太初冰篆)到老阴(虚白生玄)、少阳(地脉浑成),终至老阳(元精破茧),复归无极。恰如其诗偈:“太极悬素魄,无极篆苍烟”——草书线条的“量子退相干”,实为阴阳在毫尖坍缩;楷书结体的“古井凝然”,恰似真空涨落中的晶格秩序。
五:于基因库中唤醒未来
金师以篆籀笔法为引擎的“草从篆化,楷从隶出”理论,本质是一场书法基因的重编程。他将毛公鼎铭文视为“本源音符”可以投射到商周以降的各个时期的碑版石刻,将汉碑风化痕读作“宇宙熵增的诗篇”,在解构中激活传统活水。当书坛困于风格内卷时,金师躬身如“文化基因工程师”,在青铜的量子退火与摩崖的痛觉诗篇中,锻打出兼具洪荒之力与未来性的笔墨语言。
昨夜叩问师门,见先生正以曾侯乙编钟残片研墨。鼎腹忽传嗡鸣:“速将金石基因上传元宇宙!”墨池漾起涟漪,恍惚见“烟”字化作十二律管——原来那穿越三千年的金声,从未止息,只在等待被重新解码。
本期编辑:善恒 善剑
图片提供:尚慈
策划设计:刘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