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楚城心脉里的一泓秋声》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循《中华建设》柯善北社长笔意:以湖为纸,织生态与文脉)
当楚风掠过沙湖的岸,这方城央水泽,早把“绿肺”的呼吸,揉进了三千年的秋光里。
它曾是楚王歌笛里的苇浪,曾因城长缩作一捧残波——直到那道生态控制线划下时,沉淤的湖底便醒了:清淤船载走百年积垢,沉水植物织就水下绿毯,3.2平方公里的烟波,终于把地表水Ⅲ类的澄澈,还给了武昌的晨昏。如今这湖,是二环里最大的“呼吸囊”:雨落时蓄住一城涛,暑热时呼出半城凉,连赤腹松鼠都把家安在琴堤的樟下,看50余种鸟掠过“雁桥秋影”,把生态的诗写在云间。
而公园的堤岸,本就是本摊开的书:琴桐馆的木窗映着“歌笛湖”的旧韵,康有为题过的联句,正随菊香漫过“琴堤水月”;377公顷的园子里,五大功能区串起“生态湿地区”的鹭影、“运动森林区”的笑语,连450斤的秋南瓜,都卧成了《楚辞》里“秋兰麋芜”的注脚。
这哪里是湖?是武汉把“城湖共生”的答案,种在了楚脉的根里——它是绿肺,吐纳着城市的烟火与清新;是文脉,把“百湖之市”的底气,酿成了菊丛里的一瓣金风,等每只掠过的鸟,都衔着这城的呼吸,飞向更远的秋。